#摄影
#自助游
诸暨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北邻杭州,东接绍兴,南临义乌。诸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越国故地、西施故里,在这里保留了很多历史的痕迹,适合周边旅行。
这次有幸来到诸暨,自然少不了探访一些人文古迹,第一站便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的“裕昌号”。
裕昌号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一家商号,是后裔为保护越地古老文化,经过多年努力,建立的一家集博物馆、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场所。
博物馆收藏了诸暨特色的明清家具、十里红妆、越秀银器、竹艺锡器以及各种字画、瓷器、木雕等等,充分展示了古越当地优秀的文化遗产,反映了越乡民间艺术人卓越的聪明才智,体现了诸暨式家具和艺术品大气精致的绚丽格调。
“十里红妆”是诸暨市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设在尊美堂。
展馆占地十余亩,由清芬堂,尊美堂、爱吾庐、凤楼等组成。
爱吾庐是主题民宿,走廊里陈列了很多的书画作品。
东白湖生态旅游区中的斯氏古居和华国公别墅,位于会稽山脉西麓,诸暨、东阳、嵊县三地接壤处。由于这里的地理位置鲜为人知及斯氏后代对祖居的珍惜,这里的民居得以非常完好的保存,据说曾有文物贩子出几十万要买这里一块石雕,居民们也不为动心。
千柱屋在斯宅最为著名,它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为当地富商斯元儒所建。总占地面积6850平方米,有1200多根柱子,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组成,俗称“千柱屋”。
整个斯盛居东西通面宽108.56米,南北纵进深63.10米,总占地面积6850平方米。门前建有晒场一个,长110米,宽19.50,,面积2145平方米,在深山坞底里有这么大的活动场所,很为少见,这也是千柱屋内居民在劳作之余,饭前茶后,相聚唠叨家常之处。特别是在夏天的晚上,辛勤劳作一天的村民们,大家躺在自已编制的土虅椅上,手拿一把自编的花边麦草扇,旁边泡一杯自己炒制的石笕名茶,三五成群,享受着山间吹来的阵阵凉风,聆听门前的潺潺流水声。海阔天空,畅谈国事、家事、农作事,真是优哉悠哉。
正大门青石门额上镌有“于斯为盛”四个九叠篆大字,系临摹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所书,十分醒目。额枋两侧凿刻篆字和鹿、松、梅、人物、花卉等图案,做工精细。
原先的门上都是有颜色的,因为历史的原因,当时用石灰匆匆的盖上了,后来刮掉了石灰颜色也就刮掉了。
千柱屋正厅照壁上的《百马图》砖雕,只见这些马儿坐卧行奔、安闲长嘶、嬉戏翻滚,神态各异;连牧马人也是姿态丰富,或歇或睡、或行或坐,无一雷同。背景衬以飞禽走兽,林木山水,可见雕刻工匠的技艺高超。
现在千柱屋内共有200多人口,其中斯姓占90%以上,且大多是斯元儒之后裔,其余人家则是1951年以后陆续迁入的。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维修过程中,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把千柱屋当作祖宗的遗产来看待,自觉承担起把它保护好、管理好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在那动乱年代,斯姓族人在所有的雕刻上面(包括砖雕、木雕、石雕)偷偷地用石灰或泥土封盖起来,面上写上标语口号,使这些文物得以基本保持完好,实让后人赞叹。
古人讲孝悌,两边的牌匾都是孝节,中间的门在平时都不会开的,只有在一种情况才会开这个门,就是族人去世的时候。
行走在千柱屋的各个院里,处处可见浓郁的生活气息。
途中看到了一家颇有感觉的小学,一问也是大有来头。斯民小学,创办于1905年,门楼上的匾额由康有为所题,是中国近代史“西学东渐”的代表,于象山民塾发展而来。筹建人中有三位皆是日本留学生,故当年的建筑设计模仿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斯旦以”斯举有德于民,故以名焉”,即“斯民”为校名。从这里走出了著名教育家斯霞、古生物学家斯行健、国民党上将蒋鼎文等学生。
在诸暨,如斯氏古宅这样的建筑群还有很多,我们走了几个比较代表性的古建筑。
斯宅村处处是古建筑,驱车几分钟就来到了另一处古建,华国公别墅。别墅前临清澈见底的上林溪和一片开阔的田野,背靠象山,左为眠犬山,右为狮子山,环境颇为幽雅,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华国公别墅建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集学塾和家庙为一体的功能建筑,系后人为追念斯华国而建。
进到院内看到古木参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中厅三开间,名“思诚堂”,为学塾之讲堂。“思诚”二字,由斯氏后人斯舜威敬题。中堂正中张挂万世师表之孔子像,春风大雅能宕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廊柱更有楹联曰: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又一联: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汩汩来。
华国公别墅坐北朝南,共三进,依次为门厅、中厅、后厅,左右两侧配置厢楼及附房。各进之间均设有天井。
后厅正中,上题“忠孝名宗”四字,张挂祖先像。有联曰:雅言不外诗书礼,家教无非孝悌慈。
月台两侧设矮墙为屏,上嵌“双凤牡丹”、“丹凤朝阳”大型双面镂雕石花窗,石窗下各有石构水池一座,周围设栏板和望柱。由于左边的水池深挖地下,右边的游泳池建于地面,故人们称这两口井为“阴阳井”,一年四季池水清澈见底,从不干涸或溢出。特别神奇的是右边的那口阳井,高出地面约1米,四周用青石围筑,大旱不涸,雨季不溢,池中之水始终保持离井口5厘米。
而左边的阴井,深挖地下1.6米,井口也用青石围筑,井中之水始终离井口0.5米。我们常说,流水不腐,而这里的水没有进出的水道,亦未见其流动,但水质没有一点浑浊之感,长年清澈。同时,在同一水平面上高低落差如此之大,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古代的私塾,墙上挂着孔子像。
西施故里旅游区是诸暨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浣江·五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施故里景区位于诸暨市南浣沙江畔,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
范蠡祠。
漫步在四月春光里的西施故里景区,古色古香的建筑、清新的空气,一扫旅途的劳累。
该祠堂的出名,还因为它曾供奉着一代名姝郑旦塑像。春秋时期,在越国的芒萝村,有着两个名声远播的美人,一曰西施,一曰郑旦,二人并称为“浣纱双妹”。西施之名妇孺皆知,而郑旦却鲜为人知。
郑氏宗祠是一个家族宗祠,占地面积约3亩左右。很久以前,从浦江移徙来的鸬鹚湾村郑氏百姓在浣江东岸金鸡山脚下兴建了这所祠堂,用以祭奠先祖和开会议事。郑氏宗祠修建的富丽堂皇,极其讲究。正门匾额上书“郑氏宗祠”,两边匾书有“宗风永漾”和“德布春光”。
戏台
万年台就是戏台,是表演戏剧或主持的地方,它的木制式飞檐、雕柱、围栏、雕刻、绘画巧夺天工,满是古色古香的江南古建筑情韵。
美女郑旦,字修明,土生土长在这座宗祠所在的土地上。她跟西施一道随范蠡北上姑苏,在吴越之争中和西施一道助越王勾践消灭了吴国,成为中华史志上的千古名篇。
宗祠前有二座拱桥,左首桥叫“学士桥”,右首桥叫“孝义桥”。二桥名亦有“耕读传家”、“忠义孝悌”之内涵。
在宗祠门口,正好有诸暨美食推介会,可以一饱口福了。
打麻糍,现打现做,香气扑鼻。
黄豆清香,麻糍软糯,诸暨的麻糍相当的好吃!
前往西施殿,西施故里景区则在浦阳江东,西施殿在浦阳江西,浣纱南路上。西施殿和西施故里隔了一座江,走过这座浮桥,对面就是西施殿了。
相传当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纱,王羲之曾为其手书“浣纱”二字。
诸暨苎萝山上早在唐代就有浣纱庙,是诸暨当地百姓为纪念西施而建,其后虽多次遭遇战乱,但祠庙不废。抗战期间,西施殿遭到最大的破坏,仅存后殿一角。现西施殿景区基于西子祠原貌于1986年奠基修建,1990年10月7日建成。西施殿单独门票45元,可不买西施故里景区套票。
进门右侧就是西施殿。
连接的拱桥,设计巧妙。
西施殿,综合吸取了传统宫殿和民间宗祠的构筑手法,把主殿台基抬高,殿前以拱桥为主轴,并配置水池和东西侧厢,这种结构既保证了主殿的体量,又不至于呆板,起承开合多变化,高低错落有层次。
殿内有西施像,神态娴雅,端坐在浣石上,西施也被誉为“荷花女神”。
出了西施殿往右走,就是古越台。
古越台有一块卧薪尝胆匾额显得特别的醒目。
古越台供奉着越王勾践和他的两位谋臣文种、范蠡。
这些大殿上的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一律来自附近村镇古宅拆迁的废料堆中,工匠们从中遴选出有用的构建在旧料上加以改造,拼接出各种想要的形状。
沿着古越台一路向上走,就是苎萝山,碑廊南面是苎萝山的最高点,上面有一座“苎萝亭”。在这里可以俯瞰诸暨市区,浣纱江和对岸的郑旦故里─鸬鹚湾村也皆在眼前了。
西施早已随尘而去,永远消失在两千多年前的多事之秋。但是关于西施的美丽传说,却一直在这片美丽的古越大地上代代相传。

本游记著作权归@首席造梦师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